智能制造
【思享家】构建“四面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

发布于:2024-01-20 01:14:28  来源:智能制造  点击量:14次

  国家安全出现的很早,国家安全思想古已有之,但在“国家安全”概念下对国家安全进行系统思考和研究,形成系统的国家安全观和国家安全学则很晚。中国诞生成长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自然十分重视国家安全问题,但也长期没用“国家安全”概念论述国家安全,没有在“国家安全”概念下系统阐述国家安全问题。

  “冷战”后期,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学界开始超越以“战争与和平”为中心的“和平研究”“战略研究”,开始聚焦以“威胁与安全”为中心的“安全研究”“国家安全研究”,我国学者还提出了“建立国家安全学”的构想,并于2004年公开出版了首部《国家安全学》著作,初步构建了一个国家安全学理论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成立了国家安全委员会,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根据新形势颁布实施了一系列国家安全法律和法规,先后出台了两个国家安全战略文本,广泛开始了各种各样的形式的国家安全通识教育,并在“一级学科”下开始了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和专业教育。正如习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总结十年成就时所说,我们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和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逐渐完备,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以坚定的意志品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国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强。

  但是,国家安全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几年时间内就尽善尽美。为此,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肯定十八大以来国家安全体系构建和完善方面取得成就的同时,更指出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国家安全体系的具体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第十一部分专门阐述国家安全问题时,一方面通过标题“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把“推进国家安全体系现代化”的任务明确提了出来,另一方面又把国家安全体系问题置于这一部分包含的四个问题之首,并以“健全国家安全体系”为段首语,具体阐述了推进国家安全体系现代化和健全国家安全体系的详细的细节内容,要求“坚持党中央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完善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强化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完善重点领域安全保障体系和重要专项协调指挥体系,强化经济、重大基础设施、金融、网络、数据、生物、资源、核、太空、海洋等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反制裁、反干涉、反‘长臂管辖’机制”;“完善国家安全力量布局,构建全域联动、立体高效的国家安全防护体系。”

  由此可见,国家安全体系不等于国家安全要素体系,现代化的国家安全体系更不能局限于包括了多少个“安全”。无论是人们最初所说的“十一个安全”“十二个安全”,还是后来概括的“十六个安全”甚至“二十多个安全”,都只是国家安全问题和国家安全体系的一个方面,即国家安全的构成要素问题,以及国家安全体系中的国家安全要素体系,而不是总体性国家安全问题,更不是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的全部内容。

  为此,构建与总体国家安全观相适应的国家安全体系,必须在考虑国家安全本身构成要素的同时,进一步广泛考虑影响国家安全的因素、威胁危害国家安全的因素、国家安全保障问题,从而构建一个包括这四方面的“四面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

  2014年4月15日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讲到国家安全的十二个要素,即人民安全(国民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国土安全、信息安全、生物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后来,习和有关方面陆续提出了一些新的国家安全要素,如海外利益安全、生物安全、太空安全、极地安全、深海安全,以及金融安全、粮食安全、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人工智能安全等等。

  由于国家安全的各种构成要素都包括了“安全”二字,导致一些人自觉不自觉地把这些国家安全本身的构成要素等于国家安全治理涉及的所有安全问题,甚至认为由这一些要素构成的体系就是国家安全体系。这不仅极大地缩小了国家安全工作和国家安全治理涉及的问题,而且也极大地缩小了国家安全体系的范围。

  事实上,国家安全本身及其构成要素,并不是国家安全工作和国家安全治理涉及的全部问题,也不是现代化国家安全体系的全部内容。国家安全构成要素的持续不断的增加,表明的只是国家安全本身内容的丰富性及其范围的广泛性,而不是国家安全治理可能甚至必然涉及的范围和问题,更不可能由此构建出完整的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视野中,虽然国家安全本身就是一个国家所有国民、所有领域、所有方面、所有层级安全的总和,但国家安全治理和国家安全体系涉及的内容却远远超出了国家安全本身及其不同层级的构成要素。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国家安全体系、进行国家安全治理,必须在国家安全本身及其构成要素之外,进一步关注和考察各种影响国家安全的因素、威胁危害国家安全的因素,以及国家安全保障活动和国家安全保障机制。

  总之,与总体国家安全观相适应的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必须同时包括国家安全本身及其构成要素、影响国家安全的因素、威胁危害国家安全的因素、国家安全保障问题等四个方面。进一步来说,这四个方面既是总体国家安全体系的组成部分,又是国家安全总体体系下的国家安全次级体系。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涉及的众多国家安全要素中,只有人民安全(国民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国土安全、信息安全、生物安全、资源安全等是国家安全的基本要素,其他安全要素则是不一样的层次上的国家安全次级要素,或者是不同标准划分出来的另外不同的国家安全要素分类。根据对国家安全要素的这种认识,以及对影响国家安全的因素、威胁危害国家安全的因素和国家安全保障问题的长期研究,我们初步构建了一个包括国家安全要素体系、国家安全环境体系、国家安全风险体系、国家安全保障体系等四个一级子体系的国家安全总体系。

  例如,由于构建完整多层的国家安全要素体系任务繁重,我们大家可以根据习关于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论述,先构建一个包括上述十一个基本要素的国家安全基本要素体系。按照习的论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就是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的国家安全道路。为此,在国家安全基本要素体系中,人民安全居于宗旨和核心地位,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分别居于根本和基础地位,军事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则发挥着不同的保障作用,其余的国土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也都以不同形式在不同程度上护卫着国家安全。

  再如,依照我们对国家安全风险治理的研究,可以构建一个包括国家安全风险领域、国家安全风险类型、国家安全风险治理等三个方面的国家安全风险治理体系。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面对一直在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经营销售的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会化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育学生的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逐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大家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化的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化的经济成为中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精准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逐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身个人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体系、传统产业与新兴起的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