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4-03-06 05:03:17 来源:媒体公告 点击量:14次
编者按:近期,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智能分会举办了第九期《数智化管理五人谈》,主题围绕“不一样企业的数智化管理进程”展开讨论,会议嘉宾为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副会长兼智能分会会长刘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华夏基石董事长彭剑锋,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李直和鹰厂长创始人卢云飞,主持人为企业文化专家,资深媒体人李蔚。以下为李直的发言内容,更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青贝克智慧工场。
李蔚:在企业追求降本增效的当下,很多时候员工被单纯地视为成本。请问李直秘书长,您怎么样看待这种利用AI或数字化技术实现去人化的管理模式?
李直:之前我们讨论过,未来的企业中势必存在两类人:硅基人和碳基人。但是,就智能车间的核心目的而言,我并不认为它仅仅是为了削减人力成本。
最近,我参观了潍柴动力的一个车间,他们的智能化水平已经接近100%。除了样板车间,其他工厂的智能化率也超过了90%。但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他们在提高智能化的同时,并没有盲目地追求人力成本的降低。相反,他们更关注效率的提升。例如,之前组装一台发动机需要200秒,现在只需要85秒。
在这个例子中,车间的数字化投入是5000万,其中软件部分就占了3000万。这并不是单纯为减少员工数量来减少相关成本,而是通过复杂工艺自动化来提升整体生产效率。事实上,从外部观察,整个生产的全部过程是全流程自动化的,甚至在不开灯的情况下也能正常进行。
去年,我参观了一个专门生产小工艺品的车间。与潍柴动力不同,这个车间主要进行的是个性化生产。消费者可以输入个性化参数,然后通过3D打印技术生产出所需的玩具或工艺品。虽然整个生产的全部过程也是全自动化的,但其目的也不是简单地替代人力或提高效率。
我认为这些案例展示了未来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变化趋势,这与我们过去所经历的任何变革都有所不
李蔚:请问李直秘书长,您认为在工厂整个流水线中,人类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李直:以戴尔代工厂为例,员工被要求在车间像钉钉子一样不能动,实际上就是把人当成了机器或工具,此现状在传统生产车间里尤为常见,包括富士康等大型工厂,员工普遍压力很大,但积极性却很强,这种流水现场类似于丰田管理模式,人充当着机器的作用。
坦率来讲,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或智慧制造,包括数字化对人究竟改变了什么?在此过程中,人的工作职能发生了哪些变化?甚至是在企业里,人的位置到底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无论实践还是学术都有非常多的研究,但现实的回答是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把人从繁杂的机械劳动中解救出来。人的工作职能发生了变化,当然肯定不能没有人,比如让人来指挥机器,让人成为智能化的主导者
李直:当前国家教育部和发改委已经制定了许多关于产教融合的政策,这中间还包括将企业需求与产教融合相结合。尤其是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企业对智能型人才的需求迫切,因此高职或普通院校能够准确的通过企业需求培养人才,从而打通智能型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渠道。
近年来,国家已经在产教融合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包括鼓励企业深度参与和高校联合培养人才等。例如,一家机器人制造企业将机器人相关的开发过程制作成教学软件,直接融入高职教学中培养人才。
相信未来3-5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中国智能人才或新型人才,从培养到使用之间的互通。因为一是政策的全力支持,二是企业与高校的需求使然,三是人类自己求生或进步的本能。
最近张雪峰关于普通老百姓就业的言论引起了热议。实际上,这类似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科无用论和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的观点,都是强调实用性和技能发展的重要性。我个人不太赞成这种观点,因为如果人类的发展完全走向功利化,长远来看对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是不利的。
如果年轻人从读书开始就只关注找到好就业的专业,缺乏奋斗精神,只想找一个安逸的工作,那么国家和社会如何进步呢?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张雪峰的一些预言可能是现实状况。例如他在很久前举过一个例子,如果女生想来北京工作安家,建议选择一所理工类院校学会计专业,因为会计工作对女士来说比较好就业,同时再找一位计算机专业的男朋友,这样就非常容易在北京落户并保障生活水平。虽然这是一个十多年前的案例,但现实中确实有很多年轻人在这样做。
回忆起我自己的读书阶段,父母并不会特别强调将来要找一份好工作,相反很多父母希望子女能找到一份有出息的工作,比如成为一名作家、科学家等等,强调的是理想。
回归主题,在智能化发展过程中,人类该怎么样发展?我认为,智能化或智慧化发展的初衷是为了让人类更幸福,因此就需要许多人在智能化发展过程中为之努力。可能有些人会成为先烈,也有些人会成为先驱,但受益更多的是整个人类社会。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青贝克智慧工场公号:kingmaker798)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